其实我不是很擅长写古文,对于韵律几乎是一窍不通。
这篇文章的起因是与一个朋友谈起如今社会从教育到娱乐,甚至色情消费当中的自我矮化问题。
我发现我的朋友也相信很多被用以自我矮化的谎言,从身体素质到身材比例乃至男人的生殖器。
这些谎言从审美标准到“科学”结论,无处不在,却又无孔不入。
现在,它们随着娱乐的发展更是接二连三地用在了自我矮化上,还和享乐的身体刺激结合在了一起,更加深入人心。
心中难平,故深夜写下此文,以表心情。
盖闻古昔神龙,不惧雷霆而畏蝼蚁蚀骨;明堂倾覆,非梁柱摧之而蠹蛀穿嫣。1今四海升平之世,实有六合崩析之危,非蛮夷炮舰之利,而在心神之靡。此五千年未有之劫难,九万里江山同陷之灾厄,敢剖肝胆以告同袍。
《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今人不效乾象之刚健,反效秋蓬之萎靡,此非天命不佑,实人心自弃也——生而自贱,虽存犹亡;立而自屈,似强而弱。观战国纵横,苏秦佩六国相印3,非仰兵甲之盛,而仗合连之策;五代更迭,冯道历十朝不倒4,岂因谄媚之术?而今之自薄者,竟以器物论文明,以皮相判高下,此非郑人买椟之愚乎5?
尝闻庄子喻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今有蓬间斥鴳,不效垂天之翼,反讥海运将徙,此岂逍遥真义乎?6昔张骞远走西域,非羡汗血宝马7;忆郑和七下西洋,不慕珊瑚明珠8。胸有寰宇,而气自华也9!
草木之凋,始于根脉朽烂10;邦国之亡,发于心无守正。秦灭六国11,不过毁其宗庙;五胡乱华,尚存江左衣冠12。至若南宋士人作《心史》13,犹存浩然;明末遗民著《日知录》14,尚守正朔15。今人未战先怯,未辩先屈,竟以形骸之辩代社稷之论,以器物之论易道统之争16,闻夷狄之制则膝软,见胡服之饰则目眩,不考文献之实,不察物理之真,以道听途说为金科,视殖民余唾为圭臬。犹记《吕氏春秋》,今人西化之病,岂非刻时代之舟而求文明之剑17?
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18;狂澜既倒,需众楫同挥19。此存亡之秋,肝胆相求,莫道“天塌自有长人顶”,须知九层高台起累土20;休言“火烧未及便苟安”,应记覆雪之下无完卵21。一人振臂则十人继踵,十人呼号则百人景从22。愿效精卫填海之志23,则沧海可平;若存刑天舞干之心24,则天柱可擎。
寰宇激荡,千年倒悬之危;百舸争潮,风流百年又起25。昔班超三十六骑,敢定西域五十国26;兆惠黑水孤军,犹破回部十万众27;国兴三人成阵,直取天竺十六里28。三千越甲可雪廿载之耻29,八百骑兵能复万里河山30。红军之行万里遥31,跬步而前得始终32。碧海波涛千里远,帆杨方能抵万顷。
时维乙巳仲春,一介布衣北望紫禁而书。星月昏昏,如见百年血泪;江海滔滔,似闻列祖叹息。临楮涕零,不知所言。
- 《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
- 《周易·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 苏秦(?—前284年)(一说为?—前317年),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游说六国联合抗秦,提出“合纵”策略。他以合纵之策说服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共同抵御强秦,曾佩六国相印。 ↩
- 冯道(882—954),五代时期著名官员,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初期,共十朝,官至宰相,被称为“千古不遇之大臣”。 ↩
-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典故内容是郑国有个人去楚国卖珠子,为了包装珠子,他用精美的木盒装饰,却被一位楚国人买走后丢弃珠子,只留下盒子。 ↩
-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庄子以大鹏展翅高飞的形象,比喻胸怀远大志向者,而斥鴳却满足于片隅之间,讥笑大鹏远行。 ↩
- 《史记·大宛列传》张赛凿空,原是张赛寻找大月氏的历史故事。此处强调汉武帝并非为了宝马,而是为了更坚定的长远目标。 ↩
- 《明史·郑和传》郑和下西洋,这是一个反用,此处强调其历史成就是文化的教化而非收集、送出了奇珍。 ↩
- 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
- 黄石公《素书》:“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
- 《史记·春申君列传》:“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这是一个反用,指文化传承的延续。 ↩
- 《晋书·元帝纪》,衣冠南渡,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政权南迁。此处指面对危机时文明传承的延续。 ↩
- 宋遗民郑思肖将所著《心史》贮以铁函,置于井中。指面对巨大危机时文明传承的延续。 ↩
- 顾炎武《日知录》:“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或者,更熟悉的说法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 正朔,集王朝天命理论、大一统思想、华夷之辩的王朝时期的政治理念,此处指代文明之正统。 ↩
- 化用晚清体用之争,在西学日渐露出滑稽丑态的今日,需有与历史上不同的答案。 ↩
-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指用西式价值观与审美以及话语体系生搬硬套终究会成为笑话。 ↩
- 王通《中说》:“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
- 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
- 《老子》其六十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直引并化用意象,代表文化的构建需要人民的参与,与“天塌了高个子顶着”的英雄史观进行对比。 ↩
- 《世说新语·言语》:“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化用孔融家灭门的典故,接着前句的对比,诉说为什么必须再次团结、群众必须重新成为人民。覆雪则是比覆巢要更为剧烈、广大的危机意象,增加语感上文化危机的严重程度。 ↩
- 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人们痛恨秦朝的暴政,于是纷纷自发捐献粮食给讨伐秦朝的起义军。强调先行者的重要性,必须有人站出来呼吁。 ↩
- 上古神话精卫填海,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到东海游玩时溺于水中,死后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此处指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的心理建设。 ↩
- 上古神话刑天舞干戚中,蚩尤举兵反叛黄帝时,刑天劝服炎帝加入,但炎帝年迈、斗志全无,刑天只好独自前往。黄帝得知,亲自迎战。途中黄帝砍下刑天的头颅,而刑天依然并没有认输,以乳头为眼,肚脐为嘴,继续挥舞着斧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此处指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志向。 ↩
- 《沁园春·长沙》:“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此处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上一句千年来首次文明倒悬的文化危机结合在一起,意指物质上复兴的前夜同样是文化上最危险的时刻,但今日人才又是辈出,一切仍未定局。 ↩
-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率吏士三十六人”,平定西域五十余国。 ↩
-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兆惠黑水营之围,此处十万为虚数,实际是三千清军迎战大小和卓二至五万人。 ↩
- 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庞国兴等三人的小队与大部队走失后孤军推进敌方八公里。三个故事连用,均是对个人层面的心理建设,用英雄的志气表达自身的态度和对人的勉励,顺着上一段需要众志成城的论述,过渡到具体个人层面。同时选择了并非绝对个人的英雄,即使是人数最少的例子也选择有集体主义背景的平衡,减弱英雄史观的倾向。 ↩
- 蒲松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处是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的典故,表达终将胜利的期望。 ↩
- 汉骑复神州是二十一世纪初面对西方和仍然是其傀儡的中国历史学界提出的所谓“新清史”“新元史”中对中华民族懦弱、无能、没有能动性的污蔑,许多娱乐小说作家凭借本能的反抗,常见于当时的历史类题材小说中。 ↩
- 化用红军万里长征,比喻前途艰险。 ↩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表达即使前途艰险,行则将至的呼吁。 ↩
彩!大赞!
By 陆仁甲 于 2025 年 6 月 29 日 17:14. Windows 10/11 Chrome